文化视界网报道 7月12日午后,济南京行艺术馆内墨香与光影交织,“诗意地栖居——梁文博中国画作品巡展(济南站)”在此启幕,数十幅凝聚着艺术家生命哲思的水墨精品,与泉城的千年文脉共振,在当代语境中重新诠释了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哲学命题。作为当代中国画坛深耕数十载的艺术家,梁文博教授始终以笔墨为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打捞生活中的诗意微光,而此次巡展,正是他对“如何在日常中安顿精神”这一命题的集中回应。
梁文博教授的新作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张力。早年以工笔人物见长的他,近年来完成了从“尽精微”到“致广大”的蜕变。走进展厅,最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的张力。不同于当下艺术圈常见的喧嚣与炫技,梁文博的作品始终带着一种“向内看”的从容。他的笔墨语言,既有中国画的传统根脉,又透着对当代生活的敏锐感知——中锋用笔的沉稳与侧锋皴擦的灵动交织,墨色在干湿浓淡间流转,不刻意追求具象的复刻,却总能从寻常物象中提炼出温润的精神质地。这种“写意”并非简单的技法呈现,而是一种生命态度的外化:他画山川,不执着于峰峦的险峻,而重云雾流转间的呼吸感;他写草木,不纠缠于花叶的工细,而贵枯荣交替中的生机;他绘人间,不沉迷于场景的繁复,而捕捉日常瞬间里的温情。这种对“意”的坚守,让他的作品跳脱了地域与时代的局限,成为跨越年龄与阅历的精神媒介。
展厅内,梁教授的作品静静陈列,笔墨间流淌着岁月沉淀的智慧与才情,无声诉说着他在专业领域的深耕与探索。而主办方精心布置的传统文化体验区更添古韵:几案上,插花作品疏密有致,取自然之趣,融人文之思,以草木枯荣喻示艺术生命力;香道展示区里,香篆袅袅,香气清醇,让人在一呼一吸间感受东方美学的沉静之韵。不远处,宋代茶果子的展台精致雅致,各色点心形制古朴,配色清雅,还原了宋人“点茶佐果”的生活雅趣,与袅袅茶香相映成趣,勾起观者对传统生活美学的向往。席间,古琴演奏者轻拨琴弦,一曲《流水》悠扬婉转,琴声时而清越如泉,时而浑厚如岳,将现场氛围引入“天人合一”的悠远意境,与梁教授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相互呼应。
展览开幕当日,恰逢梁文博教授69岁生日。这个数字暗合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七九六十三,人生已过半”的生命隐喻,而数十幅参展作品恰似艺术家对生命历程的视觉批注。主办方精心策划了简短而真挚的庆祝仪式。当生日歌伴着掌声响起,承载着祝福的蛋糕缓缓推出,全场嘉宾共同向这位在学术与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的长者致以敬意与祝福,梁教授脸上洋溢着欣慰与感动。
“诗意地栖居”的核心,在梁文博的创作中从未是悬空的哲思,而是扎在生活土壤里的实在。他的画里总有一种“在场感”——不是对某个具体场景的复制,而是对生活肌理的细腻触摸:或许是晨光漫过窗棂的角度,或许是风吹过枝叶的弧度,或许是街角老人静坐的姿态。这些被匆忙生活忽略的片段,在他的笔墨中被赋予了呼吸的节奏,成为“栖居”最生动的注脚。他似乎始终在做一件事:将那些散落在日常褶皱里的诗意,用笔墨轻轻拾起,妥帖安放。这种创作态度,让整个展览都透着一种“与生活对话”的温度,观者站在画前,往往不觉得是在看一件艺术品,更像是撞见了某个似曾相识的瞬间,心底的某个角落被悄悄触动。
作为巡展的重要一站,济南的这场展览还暗含着一份地域的默契。梁文博的笔墨里本就带着北方大地的厚重与齐鲁文化的温润,而济南的泉、山、湖、河,恰是“诗意栖居”最鲜活的注脚。展览中,这种地域基因与艺术表达的交融,让“栖居”的命题有了更具体的落点——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哲思,而是檐角的雨滴、窗前的树影、巷弄里的烟火,是每个普通人都能触摸到的生活肌理。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5日。在京行艺术馆的光影里,这场关于“诗意栖居”的对话,正等待着更多人坐下,慢慢听,静静想——想那些被忽略的日常,想心底最柔软的向往,想如何在自己的生活里,也种出一片诗意的天地。
展览现场
走向无边的大地——著名艺术家王刚走进文化视界
来源/文化视界网 作者/周龙
摄像、摄影/王鑫 张悦
转载请后台获取授权
艺术家简介
DeepSeek谈艺丨梁文博:笔锋游走处,气象自峥嵘
梁文博,1956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主任,山东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政协九、十、十一届常委,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山东艺术学院学部委员。曾任山东美协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山东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并多次获奖,并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97年获《中国画坛百位杰出画家》称号,其作品入选原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大展》《中华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和《深圳国际水墨双年》等画展。出版有《当代中国精品集——梁文博》《百杰画家梁文博作品精选》等多种画册。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