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中有一个长期的主题配资点评网,那就是中原文明与北方异族之间的对抗。虽然很多人认为这种对抗从匈奴开始,但其实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鬼方,作为北方的一个方国,一直与商朝发生冲突。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在商王武丁时期,商朝曾与鬼方展开过一场激烈的战争,最终,鬼方被武丁打败,逃到了远方。《周易·既济》爻辞中也有记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与甲骨文中的记载相呼应。直到现代的考古研究,蒙古和苏联的考古学家认为鬼方逃到了今天的南西伯利亚,区域大致包括贝加尔湖东至巴尔喀什湖一带。
然而,鬼方真的远遁到贝加尔湖一带了吗?考古发现表明,鬼方其实并未离开中国,至今中国仍有鬼方后裔存在。所谓“鬼方”的“鬼”字,在甲骨文中是由“田”和“人”组成的,通常“田”被理解为怪异的头部或吓人的面具,所以“鬼”可能指的是形貌丑陋或头戴恐怖面具的人。而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鬼”字代表的是“异种”,即与中原人种不同的族群,或许正是由于这一点,鬼方常常与商朝发生激烈冲突,武丁才会决定征讨他们。
展开剩余73%不过,1983年,考古学家在陕西榆林的清涧县发现了“李家崖遗址”,这个遗址与商朝晚期至西周早期的时间重合。这里的文化与中原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更接近北方的青铜文化,经过鉴定,李家崖遗址被确认是商代鬼方的都城遗址。更为重要的是,遗址出土的三足瓮口沿上刻有“鬼”字陶文,和甲骨文中的“鬼”字十分相似,这证明居住在这里的族群就是自称为“鬼”的鬼方。
若商朝人称敌人为“鬼方”,有可能是出于贬低和丑化之意,但鬼方自称为“鬼”,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将这个词视为侮辱。从“鬼”字的形态看,鬼方可能有戴恐怖面具的传统,这也逐渐演化成了他们部落的名字。至于鬼方是否为“异种”这一说法,目前没有足够的考古证据支持。
鬼方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尚无确凿证据,但从李家崖遗址来看,鬼方的领土在商代晚期应该就位于陕西榆林附近的北方地区,这也说明武丁能够直接派兵征讨。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商朝末期,季历(即姬昌的父亲)曾经讨伐西方的“鬼戎”,俘获了20位翟王,说明鬼方仍然是一个强大的部落,持续与商朝对抗。鬼方由多个部落组成,到了周朝时期,周成王册封了鬼方中的“怀姓九宗”,这些部族很可能是鬼方的后裔。
在西周时期,周康王也曾派遣南宫盂对鬼方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打击。据《小盂鼎》铭文记载,南宫盂在两场战争中俘虏了数万人,打败了鬼方,缴获了大量财物。李家崖遗址也可能是当时鬼方的政治中心,因此鬼方的强大势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战后,鬼方的部族被迫分散,活动范围遍及北方。
之后,鬼方的后裔建立了“隗国”,位于今天的山西西北部。王国维通过考证发现,鬼方的“鬼”字和隗国的“隗”字是相通的,隗国的创建与鬼方有着直接的关系。
到了春秋时期,鬼方的后代“赤狄”开始对中原发动攻击,这对华夏文明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赤狄统一了多个部落,甚至威胁到了齐国、晋国等强国。公元前660年,卫国被赤狄灭亡,卫懿公被杀害,华夏文明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直至齐桓公在管仲的帮助下,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才能有效抵抗赤狄势力,最终获得胜利。
原来,赤狄的真正来源就是鬼方的后裔。根据《国语》和《潜夫论》记载,赤狄为隗姓,与鬼方直接相关。赤狄的扩张直接导致了华夏文明的危机,直到春秋中期才得以解决。
综上所述,鬼方从商朝时期开始与中原文明对抗,经过数百年的冲突,最终融入了华夏社会。鬼方的后裔包括了隗、翟、潞、洛、泉、徐、蒲等姓氏,因此今天这些姓氏的后代,很有可能就是鬼方的后代。
发布于:天津市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